来自英文版《原野》美国首次公演的报道

时间:2010-09-20浏览:147

9月13日夜11点,沈阳师范大学英文版《原野》剧组一行八人到达了Hartford的Bradley机场,到16日演出当天来到美国已经四天了,但是直到演出之前每个人的心里还忐忑着,因为大家都担心着周四晚上的演出,不知道这种中国的文化,用英语的戏剧表演方式能不能有效地传达给当地的观众。Smith College戏剧系的主任Ellen Kaplan教授为我们安排了三次排练,第一次在14日晚七点。由于在来之前,王延松导演在带领我们做了一场成功的演出,所以Ellen女士对大家的表现基本满意,但大家的担心一直是有的。经过了三次排练,周四的晚上很快就到了。
 
演出安排在当地时间周四(9月16日)晚八时,我们下午三点就到了剧场,进行最后一场排练,Ellen导演给我们进行了最后的指导。五点钟开始化妆;八点钟,演出正式开始。开场初,是Ellen导演的讲话,她在讲话中介绍了曹禺先生及《原野》,导演王延松以及他的新解读版《原野》,同时她也介绍了我们大家以及沈阳师范大学。随后,我们的演出正式开始。
 
一个小时的演出好像一下子就过去了,新的表演环境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感受。剧场比在学校的小一些,不过效果很好,配合的团队也很专业。尤其是观众的反应相当好,多处观众的呼应是我们在国内剧场里没有的,对我们这些非职业的演员来说,这极大的换发了现场的表演激情。在演出快结束的时候,剧情发展到高潮,我们都流下了眼泪,同时也清晰地看到前排观众掉下了眼泪。演出结束时,王延松导演上台为这次演出作了令人感动的讲话,他说,这是七十年前曹禺先生的创作,今天看起来仍然有它的现代意义。今晚是这部作品第一次在美国上演,并取得如此成功,曹禺先生的在天之灵会委托我感谢大家的掌声。这句话一翻译完,现场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他还介绍了这部剧的主题,“仇恨制造者却还活着,无端被毁灭的生命令人怜悯”,得到了大家热烈的掌声认同,引起了在场观众的共鸣。最后他介绍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份,也介绍了沈阳师范大学和外国语学院。
 
演出结束后,戏剧系为我们安排了一个盛大的接待交流会,大家换掉服装后和来自各界的观众进行了交流,想知道自己的表现在观众眼中怎么样。Ellen导演将这次演出评为最好的一次。这种成功一是来自曹禺先生剧作的魅力,二来自英文版演出的成功,是演员与观众情感的分享。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语言的作用。中国的戏剧用英语、用非职业的演员来表达,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观众普通认为演员的语言能力较强,英语表达逼真,颇具感染力。当地的一个剧作家对此评价说,翻译得极好,并对沈阳这个城市和沈阳师范大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接待会上他对在剧中无端死亡的焦大星的扮演者杨明老师说,I’m glad you are alive.(很高兴你还活着)。
二是陶俑的表现形式。当地的观众和学生及戏剧系的老师都对陶俑的表现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对陶俑在剧中的作用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并对陶俑的两个扮演者提出了很多的有趣的问题。王延松导演对于曹禺先生的《原野》的新解读版中加入了陶俑的形象,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美国观众表现出对中国文化中以及人性问题的极大兴趣。
三是剧中巫盅的元素。巫盅就是焦母扎小人的情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带有迷信色彩的行为,但在剧中的应用却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观众们,尤其是当天到现场观看演出的中文专业学生对此相当好奇,为什么焦母要用这样的方式来诅咒金子,是否真的有作用等。大家互相讨论,还对焦母的扮演者王美芳进行了很多提问,并说出自己的见解。
四是大提琴在戏中的应用。王延松导演在表演中加入了大提琴现场参与表演的元素,由于这一种西方现代器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叙事背景相结合,其中的莫扎特“安魂曲”在戏剧结尾时地运用,大提琴演奏者与剧中人物的悲鸣,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共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将悲剧气氛推向了高潮。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