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当代文学高峰论坛讲座摘要

时间:2012-03-27浏览:9

陈众议先生作讲座

范小青女士正在做报告
 

格非教授作讲座

  编者按:3月20至3月21日,由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我校文学院,文艺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当代文学高峰论坛“重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在我校举行。陈众议、范小青等分别从不同视角做了六场讲座,对当代文学的发展做了深刻剖析,为观众奉上了一场精神盛宴。编者摘录了讲座的主要内容,以飨读者。

一、 第一场讲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吗——从<2666>说起》

  开坛讲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著名学者陈众议,他的题目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吗——从<2666>说起》。
  在演讲中,陈众议先生首先对文学的民族与世界的定性做了阐述,并且进一步提出当今文坛上存在一些无法证明其正确性但一直被当成真理引用的言论,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为例重点讲授:“当前,很多程式化的命题成为问题。‘世界’概念的模糊不清,可以解释为全体国家的总和,也可以指文化高度发达的欧美地区。而按习惯性思维,反过来世界的就是民族的则更加无法验证。”
  最后在对文学的历史和原理进行解说时,陈众议先生表示:“知者其职在教,情者其职在感。”他认为人们对传统缺乏很好的研究,并在传统中的经典方面明确提出两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经典是时代的、民族的,那么莎士比亚为什么没有完全阐述?如果经典是永恒的、普世的,为什么红楼梦没有被西方看好?

    二、第二场讲座:《当下的文学与创作》

  第二场报告是由中国当代作家、江苏省作协主席、党组书记范小青女士做题为《当下的文学与创作》的讲座。
  范小青女士从当下的文学背景说起,短篇小说的创作为例,谈到了自己写作时的一些感悟。范小青女士认为:“现代社会信息爆炸,真假难辨,人们对社会的确定性发生怀疑,所以并非人们矫情,生活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自然想要回到过去安静的时代。”
  她对当下社会的特点用“快、多、利和义的关系”来概述:快——节奏快,人们有些应接不暇 、在浮躁中怀念过去,在浮躁中感觉不踏实、没了安全感。在浮躁中人们的幸福指数在下降。多——指信息多,容不得人们加以分辨,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逐渐迷失了自我。网络文学有些如文化快餐,缺乏语言文学原有的魅力。利和义的关系——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重大代价的,以太湖为例,治理太湖所需资金是30年的国民总收入。经济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就是精神受到了污染。人的价值观、人生观都发生了变化,大家一切向钱看。
  讲座的最后,范小青女士谈到文学小众化的问题,“传统文化很难大众化,这需要作家和人们具备很多素质,”但即便如此,她还是对文学大众化发展有信心。

  三、 第三场讲座:《小说评点与例话》

  3月20日晚,中国当代作家、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格非在软件二楼学术报告厅为我校师生作了一场主题为《小说评点与例话》的精彩讲演。
  格非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准文本的含义,他认为一些当代小说为了吸引读者而将准文本进行了商业包装,这是很正常的事,他表示“我读书之前一般不先看准文本和书前的序,有些好书并不一定有好的序”。他举明清小说《海上花列传》等例子,形象具体的向听众解释了准文本的含义。在解释准文本一词时,他也提出了另一个词“伪装准文本”,他认为伪装的准文本不仅是准文本,还是正文非常重要的部分。
  接着,他从诗评和例评两方面阐述了评点,他表示“评点就是指导阅读”,并从古代文学向同学全面介绍评点。在报告的最后,他对本次论坛主题进行了自己的解释,对“批”“评”“点”三个字进行分别的阐述。
  格非教授的精彩演讲赢得台下阵阵掌声。文学院副院长胡玉伟表示:“格非教授给我们带来了文学式的感受与体验。”

 

吴俊教授作讲座

王尧作讲座

孙郁教授作讲座

 

   四、 第四场讲座:《批评史、文学史与制度研究——关于当代文学批评史的若干问题》

  3月21日,著名批评家、作家、中国新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吴俊教授,作了题为《批评史、文学史与制度研究——关于当代文学批评史的若干问题》的报告。
  他认为,“想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学,就要了解文学在这个国家是如何存在的。”随后,他从政治角度分析了明文制度与约定俗成规则的冲突性。他认为,制度的关键不在于文字表达,而在于实践和操作。吴教授还以土地改革为例,详细解读了文学与国家意识形态策略走向有关,说明了中国的当代文学使用运动的方式来落实制度。他认为,文学与政治、历史有关,文学批评是通过把原生态的文学历史化、学术化来挖掘在历史中被遮蔽的、边缘化的思想。
  吴教授在讲座中强调,研究文学就要先研究历史,文学批评的研究是历史化的研究、是批评现象历史逻辑的研究。

  五、 第五场讲座:《“何谓批评家和批评家何为”——以周扬、姚文元、刘再复为中心》

   3月21日下午,苏州大学文学院院长王尧先生做了《“何谓批评家和批评家何为”——以周扬、姚文元、刘再复为中心》的报告。
  王尧先生打破了周扬、姚文元、刘再复三者之间的时代间隔而建立起联系,并通过对周扬、姚文元等生平的解读,生动地诠释了何谓批评家以及当代批评家何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说:“一个真正的批评家与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能是紧张的,也可能是冲突的,但无论时代如何,批评家必须坚持真理并陈述真理”。
  讲座结束后,王尧先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表示:“一个评论家要有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有自己的立场和背景,在文本与世界之间建立一种关系;一个批评家要有自己个人的精神史,要有其独特的修辞风格,要把理想与人格结合在一起。”

  六、 第六场讲座:《鲁迅对马克思主义批评观的另一种理解》

  3月21日,我校校友、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教授为大家做了一场题为《鲁迅对马克思主义批评观的另一种理解》的精彩报告。
  孙郁教授提出了二十世纪20年代末到今天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误区,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在世界上占的分量很轻。“鲁迅在1928年与郁达夫共同创造的《奔流》标志着鲁迅研究的转折。鲁迅吸收了17世纪俄国文学在充分接受俄国文化的基础上带着旧时文人对“我在社会上该怎么办”的思考走向了马克思主义。”
  接着,他讲到了鲁迅不断把自己与现实放在一起向新兴的无产阶级学习。孙教授指出:“鲁迅在讨论马克思主义时站在旧的营垒上,提出了暴民的可怕。”他举例说:“阿Q的革命是游民的革命,是有问题的”他希望新生的马克思主义不要像《水浒传》一样出现游民文化。
  他说,“中国在封建基础上接受马克思主义很容易出现教条化,而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曾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而今天是实用主义化。”“今天的青年人不应该忘掉顽强坚毅的品格是我们民族的财富,如果不与这样的遗产对话实在是十分可惜的。”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