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报会现场
8月7日下午3时,我校在古生物博物馆四楼学术报告厅举行科研成果汇报会,发布我国迄今最原始的具毛发的哺乳动物——“哺乳形巨齿兽”化石 (Megaconus mammaliaformis ) 。这一新发现以《侏罗纪哺乳形动物和最早期哺乳动物的演化适应》为题于8月8日在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发表。该论文由我校青年古脊椎动物专家周长付博士、伍少远博士和国际著名古哺乳动物学家、芝加哥大学罗哲西教授,以及波恩大学T. 马丁教授共同合作完成。这是我校继2009年和2011年以来第三次在英国的Nature发表论文,标志着我校古生物研究水平已稳步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辽宁有线广播电视台等20家新闻媒体参加了汇报会。汇报会由副校长郝德永主持。
校长林群讲话
校长林群出席汇报会并讲话。他简要介绍了我校近年来在古生物学科领域取得的成绩,对古生物学院第三次在在国际顶尖学术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表示了衷心的祝贺。
会上,我校古生物学院院长、辽宁古生物博物馆馆长孙革教授介绍了研究成果的相关背景和总体情况;我校古生物学院副教授周长付围绕“哺乳形巨齿兽”的原始性表现等方面进行了说明,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新发现的“哺乳形巨齿兽”体长约30公分,体重估计约250克。周围多处保存有毛发印痕,腹部保存有裸露的皮肤褶皱,据此推测巨齿兽很有可能具有一个裸露的腹部(目前还无法推测是否发育有育儿袋)。毛皮和其它皮肤衍生物(如跗骨毒刺),证实了早期原始形哺乳动物已广泛具有哺乳类皮肤结构。原始形哺乳动物的重要科学意义在于它们代表了哺乳动物最原始形态特征,这为追溯的哺乳动物的起源和最早期哺乳类宏观演化提供了化石证据。原始形哺乳动物很少有保存头颅和肢体骨骼,更少有毛发保存成为化石。“哺乳形巨齿兽”是最原始的小贼兽支系(Haramiyida)仅有的完整的头颅和骨骼,是这一类群化石的十分珍贵的重要发现。
副校长郝德永主持汇报会
这次发现,是由我校和美国芝加哥大学、德国波恩大学组成的课题组在我国内蒙古宁城道虎沟距今约1.65亿年的中侏罗世地层中首次发现的。2006年中、美古生物学家曾在内蒙古道虎沟等地中侏罗世地层发现了原始哺乳动物“狸尾兽”等,但“巨齿兽”的肩胛骨较之更为原始、跟骨突很短、且该类群(小贼兽目)出现较早,其牙齿化石曾在欧洲距今约2.1亿年的晚三叠世发现。该地区侏罗纪原始形哺乳动物化石的相继发现为研究全球哺乳动物起源与早期演化提供了宝贵的化石证据。
本次发现的“巨齿兽”的正型标本保存在我校辽宁古生物博物馆。会后,与会人员观摩了“哺乳形巨齿兽”化石标本。
近年来,我校古生物学科发展迅速。在短短7年多的时间里,成立了古生物研究所,建立了我国迄今规模最大的古生物博物馆,成立了我国唯一一家古生物学院,建设了国土资源部和辽宁省科技厅两个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这“一所、一院、一馆和两个重点实验室”的五个平台为我校古生物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也不断取得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先后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3篇论文,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北美古脊椎动物学报》(JVP)、美国《国际植物学杂志》(IJBS)等发表多篇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论文,成果曾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和两院院士评选的“世界/中国十大科技新闻”。
古生物学院院长馆长孙革介绍研究成果的相关背景和总体情况
古生物学院副教授周长付进行情况介绍
孙革教授向媒体记者介绍化石情况
“哺乳形巨齿兽”化石标本及复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