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华教授(左一)、贺绍俊教授(右一)双双摘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
9月23日晚,中国“第六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隆重举行。我校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孟繁华教授、副所长贺绍俊教授分别以理论著作《文学革命终结之后——新世纪文学论稿》和《建设性姿态下的精神重建》双双摘得当代中国文学最高荣誉“鲁迅文学奖”的文学理论评论奖。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黄坤明,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党组书记李冰,李嘉诚基金会代表等领导、嘉宾出席颁奖典礼并为获奖者颁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评审专家,来自全国的著名作家、编辑家、出版家、翻译家以及鲁迅文学院23期、24期高研班学员、全国网络文学重点园地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代表共500余人欢聚一堂,共度属于中国文学界的盛典。本次颁奖典礼,共有包括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文学翻译等7个类别的35位获奖作家登台领奖,接受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高荣誉。
中国作协主席、著名作家铁凝在致辞中说,35位获奖者以他们艰苦寂寞的写作和卓越的创造表达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思考、奋斗和梦想,丰富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世界,证明了文学在这个时代坚韧充沛的力量。这份崇高的文学荣誉不仅是授予他们的,也属于所有真诚的写作者。
大会宣读孟繁华教授“授奖辞”
典礼上,我校孟繁华教授作为文学理论评论奖获奖者代表发表了获奖感言。他说,“能够获得鲁迅先生命名的文学奖,我内心的喜悦和激动可想而知。鲁迅先生是百年中国的文学之魂,是我们民族的精神高原。他开创的伟大的文学传统不仅哺育了我们的文学情怀、奠定了我们文学的基本理念,而且他也为中国新文学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尊严和尊重。今天,我能够有机会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和追随之情,感到无尚的光荣。沿着鲁迅先生的道路从事文学批评活动,担负起文学批评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将是我努力追求的目标。”他表示,“我非常珍惜这一荣誉,因为它是对我过去文学批评活动肯定的方式之一,但它更是对我今后的鼓励和鞭策。我愿意在这条道路上,和我的同行们一起,为繁荣中国的文学批评,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我应有的努力。”
文学理论评论奖评审委员会委员汪政表示,本届参评文学理论评论奖的作品较为全面地展现了近年来文学研究与批评的状况与成绩。批评家们保持着巨大的理论热情、对文学现场有强烈的介入意识、批评话语也多样化。孟繁华的《文学革命终结之后——新世纪文学论稿》对新世纪以来的文学进行了即时的思考,体现作者一贯的理论兴趣、思想力度和对当代文学历史化的不断努力;贺绍俊的《建设性姿态下的精神重建》是一个全身心投入文学现场的批评家的典型文本,它的获奖不仅是对其学术贡献与评论业绩的肯定,也是向一位尽心尽职的优秀批评家致敬。
据悉,在本届7个类别34部获奖作品中,东北地区高校仅我校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孟繁华教授和贺绍俊教授作为我校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带头人,同时获得两项国内最高荣誉,表明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综合实力在不断攀升,以他们为核心的学术团队在当代中国文学研究与批评中得到同行的广泛认同,该学科已跻身于国内领先方阵之内。
大会宣读贺绍俊教授“授奖辞”
据了解,“鲁迅文学奖”创立于1986年。1997年首次启动评奖工作,是以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先生命名的文学奖项,与茅盾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一起是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每个奖项获奖作品不超过五篇(部)。鲁迅文学奖倡导为时代立新,为人民立言的文学理想;倡导书写中国人的生活与梦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作实践;倡导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艺术精神。
本届鲁迅文学奖评奖自今年2月启动至8月11日,历时半年。评选中,共有1359篇(部)作品符合评奖条件,各奖项评奖委员会对不超过十篇(部)的提名作品进行充分讨论,7个奖项的76位评委实名投票以不少于三分之二票数产生获奖作品。
孟繁华教授作为文学理论评论奖获奖者代表发表获奖感言
孟繁华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现为我校特聘教授、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辽宁作协副主席;多次担任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评委。主要著作有《众神狂欢》、《1978:激情岁月》、《梦幻与宿命》、《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三卷)、《想象的盛宴》、《卧龙岗上散淡人》、《文学革命终结之后——新世纪文学论稿》等20余部;主编有《百年中国文学总系》(11卷文学史,与谢冕合主编)、《共和国文学50年》(与杨匡汉合主编)、《90年代文存》(上),《当代文学关键词》(与洪子诚合主编)《短篇王书系》(18卷)、《布老虎中篇书系》(13卷)、《先锋写作文丛》、《夜郎长篇小说书系》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研究》、《文学评论》、《光明日报》、《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文艺报》等国内外权威刊物发表论文400余篇。荣获2013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连续三届荣获中国文联优秀文学理论评论奖,多次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研究成果奖及其他文学奖项十余种。
《文学革命终结之后——新世纪文学论稿》系统地分析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规律、重要节点和时代特点。全书由作者二十几篇非常有价值的论文组成,对新时期文学创作和评论进行了全景式的扫描和总结。作者(孟繁华)对新世纪文学的各种类型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对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的各种特性:政治性、探索性、新人民性、现代性等方面展开穷举式的评论和剖析。从《红岩》、《红日》、《红旗谱》到《废都》、《手机》,伤痕文学、乡土文学、官场小说乃至当今的网络文学,这些在某一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文学类型的形成、发展和未来的终结方向都逐一加以说明。
孟繁华教授、贺绍俊教授获奖作品
贺绍俊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我校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曾任文艺报社常务副总编辑、小说选刊杂志社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贺绍俊教授长期从事文学批评活动,八十年代期间,曾与潘凯雄合作进行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写作,在当时批评界形成广泛影响,被誉为重要的批评“双打”。多次参与了由中国作协主办的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和“五个一”工程奖中的文学图书奖等评奖工作。先后出版有《文学批评学》、《文学中的性爱描写》、《鲁迅与读书》、《重构宏大叙述》、《铁凝评传》、《文学的尊严》等著作;撰写理论评论文章近百万字,分别发表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与研究》、《当代作家评论》等全国性刊物;编辑全国第一本知青小说集《知青小说》,从学术角度总结了知青小说。
《建设性姿态下的精神重建》在文学批评中强调建设性和精神性,认为文学批评是与文学创作共同建设的一座精神大厦,作者在文学批评实践中着重挖掘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发现新世纪以来的文学在重建民族精神上所作出的努力。《建设性姿态下的精神重建》分为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主要是关于批评和理论的文章,第二部分是每个年度的中短篇小说的述评,第三部分则是针对具体作家和作品的批评。作者的批评始终站在创作的前沿,有的放矢,富有创见,虽是各自独立的文章,但围绕着建设性和精神性而构成系统性,从整体上勾勒出新世纪小说的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