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题目:当下中国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困境
时 间:2025年4月28日15:00
地 点:校部四楼会议室
主讲人:肖永平 教授
主讲人介绍:肖永平,国家高端智库武汉大学国际法治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国际法研究所所长,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中组部“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等国家级人才计划,授予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湖北省“最美社科人”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体育法研究会副会长,外交部国际法咨询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检察院咨询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贸促会经贸摩擦法律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主要研究成果:肖永平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私法、国际贸易法、国际商事仲裁、国际民事诉讼法以及体育法。在国际私法领域,他深入剖析理论与实践问题,如在《中国国际私法领域内重要理论问题综述》等论文中,对中国国际私法的关键理论进行梳理与探讨,为该领域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其有关最密切联系原则、价值取向与冲突法立法等研究成果,在《最密切联系原则在中国冲突法中的应用》《价值取向与中国冲突法立法》等论文中得以体现,推动中国国际私法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主要内容: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必须立足国家战略全局,构建“制度设计—资源整合—协同联动”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涉外法治建设“一体推进”的决策部署,建议重点强化三大支撑:一是在立法领域建立国际规则研判机制,系统培养能参与全球治理的“规则塑造者”。如积极参与2019 年7月中国签署确认的海牙《承认与执行外国民商事判决公约》运用和实施的细化、优化,推动建立“一带一路”“大金砖”司法协助数字平台。定期发布中英文典型案例,将“调解优先”等东方智慧注入国际规则体系。二是在司法领域完善跨境数字取证协同机制,培育技术赋能型审判队伍。同时,重视有关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积极推动关键岗位上有更多的中国籍专家。三是在服务领域构建政产学研联动机制,打造涉外法律服务生态圈。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将涉外法治人才评价标准细化为“数字素养、国际视野、实战能力”三维指标。注重发挥中国法学会的桥梁作用,打通人才培养与涉外法治实践的需求闭环。